新时期枢纽经济的挑战与机遇
马仁洪
广东省物流行业协会执行会长
在2025年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工作推进会
新质生产力与枢纽经济发展分论坛上的演讲
4月10日 广东·广州
各位来宾、各位企业家:
大家下午好!
一、全球产业链重构的发展趋势
众所周知,当前全球贸易的形势错综复杂,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世界大国竞争升级、全球贸易的不确定性等因素相互交织叠加,原本的国际生产和物流贸易体系都不再稳定,国际生产和物流贸易体系面临深度调整,全球产业链在加快重构。
全球产业链的重构呈现出几点新趋势。首先是产业链本土化,中国现在也提出拉动内需,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国内经济大循环”是放在主位的。目前,全球产业链都在本土化,都希望吸引高端制造业、高附加值的产业,都在限制低端产业的引进发展,所以全球产业链本土化是第一个趋势。第二是产业链区域化,现在上合组织、欧盟、RCEP等等,都是区域的产业链在抱团发展,过去全球产业链一体化的理念现在已经完全改变了。本土化、区域化的内向化趋势会有损国际分工利益,但可以提升经济效率。第三是产业链短链化,因为链条越短越安全,产业链短链化趋势尽管会丢失比较优势、失去规模经济,但可以满足产业自主、可控的要求。第四是产业链集群化,全球产业链重构以后,集群化趋势会吸引全球产业链中心转移。
二、发展枢纽经济面对的机遇与挑战
本土化、区域化、短链化的趋势带来一个问题:全球的资源不能得到有效的配置,导致整个市场的需求下降,供给和需求不匹配,这个大前提也与我们自己下一步的发展息息相关。
面对全球贸易不确定性和全球产业链重构的新形势,我们有三个选择:第一是扩大内需,从人口规模上看,我国进一步扩大内需还有空间,此外,需求的扩张版图也包括一些没有被卷入国际竞争的国家,还有盟友国家,通过扩张这部分业务来应对全球新形势。第二是发展新质生产力,我们必须要加快在这方面下功夫,产业分为三类,一个是传统产业,一个是新兴产业,还有一个是未来产业。我们要大力发展的新质生产力属于新兴产业,比如低空经济等等。同时,也要加快谋划未来产业。第三个选择是出海发展,产业最终还是要走出去,例如日本的汽车产业转移到了广东,广东现在业务也已经饱和了,将来就一定要出海到非洲去。
(一)发展枢纽经济遇到的挑战
一是区域发展不平衡。区域经济和枢纽的发展不对称。二是行业之间存在壁垒。三是某些地区同质化竞争激烈。同一地区的枢纽背着债务发展相同的业务,这种同质化竞争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四是基础设施联通不足。许多枢纽自身发展情况不错,经济总量大,但是周边的基础设施不配套,也同样制约枢纽的发展。五是国际环境不停变化,充满了不确定性。六是持续发展动力不足。从国际陆港上升到国家物流枢纽之后再去发展国际枢纽,缺乏能推动枢纽持续加速发展的核心动力。
(二)发展枢纽经济的机遇
全球产业链重构也带来了许多机会。首先是国家政策,国家层面制定了战略和政策支撑,大力推动的数字化转型,就是我们企业很好地进入整个国际市场的机会。此外,技术与经营模式创新同样是产业发展的关键所在。在枢纽建设方面,加强枢纽的顶层设计谋划是重点发展方向。传统的“拉一条铁路,开多少班列”的起步阶段的想法已难以满足未来发展的需求。目前,我们多数枢纽建设缺乏整体的顶层设计,未能充分考虑与周边产业的协同发展。这种“走一步看一步”的模式走不远,而且枢纽也不能单独成立,就是不能把枢纽想成铁路货运站的“扩大版”。枢纽所承载的使命,是推动产业升级、促进区域融合、带动经济增长,而非单纯实现自身功能的扩张。
三、协会在通道和枢纽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经验
我们协会15年来持续开拓通道,业务范围从广州延伸至徐州、新疆,远至加里宁格勒,目前正拓展广东至俄罗斯远东的通道。在通道建设过程中,枢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条地铁线若中间没有站点,这条线将没有意义。同理,通道上的枢纽布局越密越好,当然,这不是让枢纽进行同质化竞争,而是根据每个地区的不同特点,进行合理布局规划。我们从广州、云贵川、甘肃、新疆等地一路布局,回顾这15年通道枢纽的发展历程,我们既积累了宝贵经验,又吸取了很多教训,交了很多“学费”。
四、面向国内外新形势,枢纽自身应在两个方面发力
(一)提升枢纽自身能级
不管枢纽当前处于何种发展阶段,提升能级都是至关重要的任务。为此,我们制定了一个完整的目标:面向国内外市场,着力补短板、强优势、转动能、促增长、业务规模持续保持区域领先,核心业务持续拓展、服务功能显著增强、口岸环境持续改善、经营主体作用更加突出、智慧绿色转型加快、全面实现“数智化、生态化、全链化”综合转型升级。
相应的措施有以下八点:一是紧紧与国家战略相衔接;二是优化完善枢纽规划布局;三是加快推进配套设施建设;四是引入提升功能吸附资源;五是大力拓展增量市场业务;六是提升枢纽智慧物流绿色水平;七是积极培育多元经营主体;八是实施枢纽多式联运工程。
其中最重要的措施,我认为是提升和引入功能,通过这些功能来吸附资源、导入产业。目前,我们的枢纽多数情况下采取的措施是直接导入产业,通过通道建设面向世界,成功引入资源,带动产业发展。例如,非洲吉布提的项目中,对方答应1美金/吨的价格供盐给我们,如果我们每月一船运输60万吨盐到某个城市的陆港旁,将诞生一个涵盖五大产业的化工园区,并且没有污染,直接导入就可以。这就体现了提升自身能级在拉动产业发展方面的关键作用。当前,政策环境趋紧,土地资源日益稀缺,政府发展很困难。在此背景下,陆港及枢纽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加重。因此,政府应充分认识到枢纽的价值,大力发展枢纽经济,通过导入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面对区域经济发展,突出重点产业发展保障功能,以吸附资源和拓展市场导入产业,形成“产业集群+物流枢纽”的新模式,构建国家新型物流枢纽经济区。使国家物流枢纽真正成为推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的重要载体。
实现这一目标有以下八点措施:一是科学统筹推进枢纽建设;二是依托物流通道开辟市场;三是通过引入资源导入产业;四是推动商旅物流融合发展;五是促进链条资源优化配置;六是提升区域产业品牌效应;七是开展集群枢纽模式创新;八是依托大通道拓展新市场。
五、发展枢纽经济需要处理好三方面关系
接下来,我们需要处理三个关系,若这三个关系处理不好,地方经济将难以实现平衡发展。
(一)枢纽经济与通道经济的关系
国家明确指出,通道+枢纽+网络是物流体系,物流体系又是国民经济体系的三大体系之一,我们要在体系上去发展,然而,枢纽跟通道没有紧密地结合起来。例如,部分地区开通欧洲班列,却并未实现通道与枢纽的协同发展。枢纽与通道所在地的合作机制如何构建?两地产业又该如何联动发展?这些问题亟待解决,以切实处理好枢纽经济和通道经济的关系。
(二)交通枢纽与物流枢纽的关系
国家在全国选定了交通综合运输枢纽,同时又布局了物流枢纽。在此背景下,同一地区往往同时存在交通枢纽和物流枢纽。那么,这些枢纽之间的关系如何界定?是恶性竞争、携手合作,还是竞合共存?这是我们必须面对并妥善处理的问题。
(三)物流枢纽与物流枢纽的关系
以广州为例,在不到150公里的范围内,分布着佛山陆港、增城陆港、大田陆港等物流枢纽。尽管广东的经济总量大,但对于经济总量小的地区而言,协调好关系至关重要。广州作为国家重点城市,已有五大类型的11个物流枢纽和6个交通枢纽。同时,广州市政府还发布了“5+10+N”的物流枢纽布局,即5个特大型物流枢纽,10个大型物流枢纽,以及N个物流骨干节点。这些枢纽在大湾区如何相互支撑、协同发展,无疑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国家对此已提出明确要求:第一,系统推进国家物流枢纽的建设和功能提升;第二,完善国家物流枢纽集疏运体系;第三,健全国家物流枢纽间的合作机制;第四,探索“产业集群+物流枢纽”协同发展模式。
我们协会专注于区域经济的发展,物流是我们推动区域经济的重要抓手。在过去的20年里,我们一直致力于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区域产业经济发展,比如开发区、自贸区等。目前,我们在全球12个办事处布局了众多产业项目。我们真诚希望在座企业能够加入我们,我们将负责提供产业资源,完成前期工作,包括土地解决与资金筹措等,企业只需专注发展,共同推动我们经济走向海外。欢迎大家随时与我们联系,我们的宗旨是用物流推动经济发展,而非单纯从事物流业务。
最后,感谢大家聆听我的分享,作为行业协会,我们致力于给在座的企业、政府提供更好的无偿服务。谢谢大家!
(根据速记整理,未经本人审阅,转载请注明作者和来源:中物联物流枢纽与园区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