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多式联运高质量发展
甘家华
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城市交通与现代物流研究所副所长
在2025年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工作推进会
物流枢纽与多式联运分论坛上的演讲
4月10日 广东·广州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们围绕多式联运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结合国家物流枢纽这一重要载体,共同探讨下一步多式联运的发展路径,在此我就推进多式联运高质量发展与大家进行交流。
一、新进展 新成效
(一)顶层设计不断强化
首先,我向各位报告一下目前多式联运领域所取得的新进展。国家层面对多式联运的发展高度重视,从“十三五”规划开始就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文件,直至“十四五”规划持续加大推进力度。自2021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推进多式联运发展优化调整运输结构工作方案(2021—2025年)》起,直至近期中办、国办印发《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行动方案》,重点对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和多式联运发展提出明确要求,都体现出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多式联运是推动物流枢纽建设运营、更好发挥集聚效应的有效载体,同时,国家物流枢纽也是支撑多式联运发展的重要支撑。
(二)多式联运规模持续提升
铁水联运量快速增长。2024年,集装箱铁水联运量同比增长超过15%。2015年,集装箱铁水联运量占吞吐量比例只有1.5%,到现在这一比例翻了一倍多,10年来,集装箱铁水联运量年均增速约20%,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势头。从铁水联运的角度,可以反映出多式联运近年来的快速发展。
公铁联运保持强劲增势。公铁联运发送量从1000多万标箱迈向2000多万,再到3000多万标箱的规模,反映了公铁联运快速发展趋势,同时也体现了铁路集装化取得的显著进展。从外贸来看,中欧班列近年来保持高质量增长,无论从数量上,还是在业务覆盖范围以及承载货值方面,都展现出了高质量发展的迅猛势头。
陆空联运加深实践探索。越来越多的企业提出将航空和高铁、航空和中欧班列等进行有机结合,这不仅是运输方式之间、物流枢纽之间的联动,更是从物理效应向化学效应的转变,在组织形态上形成了新的突破。未来,我们也将看到更多专业化的物流枢纽和高铁以及其他运输方式更加紧密地结合,提供全程门到门的一体化服务。
此外,我们还对交通物流运行情况进行每日监测,从铁路日均货运量、高速公路货车通行量、港口作业情况、快递处理量等一系列指标中,都能反映出整个国民经济的活跃程度。从今年一季度交通物流运行数据来看,中国经济发展态势持续向好。
(三)基础设施加快联通
目前,151个具备多式联运功能的国家物流枢纽正在加快推进建设,实现了31个省份的全覆盖。同时,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稳步推进,已在全国推动400个左右综合货运枢纽项目和100多个集疏运项目建设。全国沿海和内河主要港口铁路进港率分别超过90%和70%,“最后一公里”卡脖子的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四)技术装备加快升级
上午已有众多专家展示了科技领域的新进展,特别是充分探讨了在人工智能爆发之后,如何进一步利用人工智能赋能多式联运。装备技术创新方面,集装箱铁路35吨敞顶箱广泛应用,45英尺内陆集装箱加快研发试用,以及公铁两用牵引车、铁路双层集装箱班列的探索应用,还有智慧园区、智慧港口、智慧铁路等一系列智慧化项目在加快推进。
(五)业态模式加快创新
在经营层面,多式联运领域涌现出许多新业态、新模式。我们很高兴地看到,以枢纽为重要载体,港口企业、铁路企业、航运企业以及公路运输企业通过股权合作等形式融为一体,更好地实现资源的统筹调度和优化配置。在“一单制”“一箱制”以及国际海铁联运等方面,都形成了很好的模式。这些新模式、新形态为国家物流枢纽和多式联运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六)支持力度不断加大
中央层面,财政部、交通运输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大力支持物流枢纽建设,地方层面也高度重视,一些省份对于“公转铁”“公转水”、铁水联运发展都出台了相应的支持政策,这在建设初期(市场培育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助力作用。同时,在“一单制”方面,许多省份也在积极开展试点工作,例如:广东、山东、辽宁、江苏、浙江等地率先在“一单制”领域进行探索。此外,我们还看到一些区域层面的合作,比如上海联合10个省市建设长江经济带多式联运中心;浙江、江苏与国铁集团合作,建设多式联运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各方从多个维度共同营造多式联运发展的良好政策环境。
(七)示范效应不断显现
此前,交通运输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推动了4批共计116个多式联运示范工程的建设,这些工程在前期培育多式联运市场、凝聚各方发展共识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涵盖了海铁联运、公铁联运、公铁驮背、水陆滚装、陆空联运等主要联运组织模式,弥补了国内空白及存在的许多短板。多式联运通道覆盖了“6轴、7廊、8通道”,实现主要枢纽城市全覆盖。在降低物流成本、拉动投资需求、调整运输结构以及减少碳排放等方面,产生了积极的效应。大家也非常期待国家物流枢纽多式联运工程在新的起点上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取得更好的效果。
以上是多式联运发展取得的成效。但是也要看到,当前仍存在一些问题,包括:基础设施衔接不足。不同运输方式之间基础设施统筹规划和建设协调不足,枢纽场站还存在“连而不畅,邻而不接”的问题。规则标准衔接不足。多式联运服务规则、技术标准、法律法规、“一单制”发展等软条件制约日益凸显。信息数据联通不足。铁路、公路、水运、民航等企业信息开放程度不一,一定程度存在“信息孤岛”“数据断链”等问题。市场主体发展不足。“大而全”“小而全”,多式联运场站经营、信息服务、设备租赁等专业化及平台型企业亟待加快培育。
二、新思路 新举措
国务院办公厅在2021年印发了《推进多式联运发展优化调整运输结构工作方案(2021—2025年)》,从基础设施的硬连通和制度规则的软连通两个维度共同发力,来推动多式联运的发展。当然,当前我们还要结合《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的新的工作要求,共同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的相关决策部署,加快多式联运高质量发展。
(一)加快多式联运枢纽规划建设
本次会议的主题是推动国家物流枢纽的发展,除了国家物流枢纽外,还有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项目,目前已经支持了三批共37个城市的建设,广州的枢纽也在支持范围之内。面向未来,枢纽建设更加关注应急保障能力,特别是在国家供应链、产业链安全过程中的作用。同时,还要特别关注绿色降碳能力以及国际物流的服务能力,这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此外,国家物流枢纽将持续进行优化和布局调整,包括两个集群的建设——产业集群和物流枢纽集群。下一步,将推动物流枢纽经济区的建设,推动国家物流枢纽提质扩面。
未来,枢纽建设发展要更加重视“融合”。首先是方式融合,90%以上的国家物流枢纽已实现多种运输方式一体化衔接,未来国家布局的物流枢纽一定是多式联运型,能够支持干支衔接和多式联运的快速转运。其次是功能融合,除了传统的物流枢纽功能外,将在应急、冷链、国际物流特别是供应链集成等维度,在不同方面实现功能上的进一步转型和升级,从传统枢纽转变为现代化枢纽。最后是产业融合,产业集群是国家发展改革委最新印发文件中所强调的,即产业集群和物流枢纽相融合,包括现代农业生产制造、商贸、金融等领域。
(二)提升多式联运通道网络承载能力
中办、国办印发的相关文件明确提出两大重点工程,要在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的基础上进一步补短板,分别是铁路货运网络工程和内河水运体系联通工程。下一步,将围绕重点瓶颈路段,着力补齐铁路货运网络的短板。同时,加快推进内河低能级航道向高能级航道的升级,完善内河水运网。通过完善和优化基础设施通道网络,为多式联运发展提供基础设施方面的高效支撑。
(三)推进国际多式联运体系建设
当前国际环境复杂多变,我们要通过高水平国际物流进一步地保障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提高其韧性。特别是要以物流枢纽为节点,以国际多式联运为运输载体,更好保障国际产业链供应链的发展,通过加强跨里海国际运输走廊、中欧班列、丝路海运、空中丝绸之路等方面的建设,充分发挥国际物流供应链的作用。
(四)优化调整运输结构
多式联运作为一种绿色低碳的运输方式,应进一步推动运输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按照中办、国办《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行动方案》要求,将进一步谋划优化运输结构的攻坚工程。从区域看,聚焦京津冀及周边、汾渭平原和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晋陕蒙煤炭主产区等重点区域,推动运输结构调整,并进一步扩大范围,从生产地延伸到消费地。从货类看,由煤炭、焦炭、矿石等大宗货物向集装箱、钢材、砂石骨料、水泥等扩展。从方式看,由干线“公转铁”“公转水”向铁路、水路、封闭廊道和新能源车辆等方式协同扩展。
(五)推进多式联运服务规则衔接
以“一单制”“一箱制”作为重要抓手和载体,2023年,交通运输部牵头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多式联运“一单制”“一箱制”发展的意见,重点聚焦于信息互联共享。通过推进运输单证电子化、物权化以及标准化的发展,实现单证的全程可信、高效流转,同时在“一箱制”模式下推动中途不换箱,全程不开箱以及一箱到底服务模式能力,加快实现“一单制”“一箱制”的发展。
目前,国家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部等8个部门正在开展物流数据开放互联的试点工作,我认为这恰逢其时,试点工作兼顾了东、中、西部区域,兼顾了各种类型的超大型城市,选取16个城市开展试点,以“一单制”“一箱制”服务模式为核心,推动多式联运单证可信流转、货物全程追溯和物流数据标准化。通过这项试点工作,为信息互联互通提供样板以及信息开放模式,没有信息的联通就没有“一单制”“一箱制”的高效发展。
(六)推进多式联运模式创新
首先,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健全多式联运管理制度,目前,多式联运还是以市场推动为主,但在行业的统计、监管以及规范发展等方面,仍缺少有效的工作抓手,比如多式联运的管理制度、电子运单制度以及经营人培育等方面。其次,在内贸集装箱体系方面,虽然目前35吨铁路敞顶箱发展很快,但是形成公铁高效联运,特别是公铁水内贸多式联运联运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同时,还需加强内陆和海港之间的高效联动发展,完善内陆布局,并与海港、沿边口岸高效联动,从而实现东西双向互进、陆海高效联动的发展格局。
(七)促进多式联运+产业融合
目前,部分枢纽,特别是传统枢纽,在布局时虽然引入铁路专运线,但和货运站还没有紧密融合,导致交通和物流、物流和产业之间的衔接度有待进一步的增强。在这方面,国家物流枢纽已经为我们提供了枢纽发展的优秀样板。下一步,要大力推动交通设施和物流设施、物流设施和产业设施的紧密衔接,实现设施布局的一体化,提高企业一体化供应链管理水平,培育出更多创新型、国际型的领军企业。
以上就是我的分享。当前,多式联运发展已进入一个夯基垒台、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我希望以本次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工作推进会作为新的契机,进一步促进多式联运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更快发展,谢谢大家!
(根据速记整理,未经本人审阅,转载请注明作者和来源:中物联物流枢纽与园区分会)